时间: 2024-12-19 07:17:25 | 作者: 眼部
12月17日,在收到“公司全员解散”通知一周后,因为没拿到离职证明,北京鹰之眼智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鹰之眼”)员工王磐还在继续打卡“上班”。
12月9日23点31分,他突然收到总裁办公室主任通过企业微信发布的全员通知:公司经营遇到巨大问题,资金无以为继,经股东研究决定,自2024年12月9日起公司解散,全体员工解聘。
鹰之眼是港股上市公司江山控股(旗下的AI医疗企业,2020年成立,有超600人规模。此公司一向以“国内领先的智慧中医大健康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出现在行业视野中,曾被评为“2023年中国AI医疗企业TOP20”。其主要提供中医AI辅助诊断小型设备,号称产品应用在全国超800家医院。
公开信息显示,江山控股以清洁能源业务为基础,通过参股、收购和发起等多种方式,拓展银行、融资租赁、互联网、私募基金、商业保理、资产管理等业务。其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单季度归母净利润72.33万元,同比下降98.85%。截至12月17日收盘,江山控股市值为3.44亿港元。
解散通知发布的次日,鹰之眼不少员工到公司呼吁管理层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正真获得回应。
12月16日,经济观察网在鹰之眼北京总部看到,办公区有数十位员工仍在上班。由于不认可公司提出的补偿方案,他们没签署《劳动合同解除协议》,每日依旧到公司打卡,不过基本没被安排有效工作。
鹰之眼多位员工和记者说,公司从2024年6月起就出现欠薪问题。目前,已有约150名鹰之眼员工和前员工申请劳动仲裁。
12月18日,经济观察网记者联系鹰之眼董事长向军、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杨涛,求证鹰之眼经营情况和人事赔偿情况,电话均无人接听。记者也尝试拨打江山控股公开电话,但无法接通。
回想起来,解散并非全无征兆。王磐说,鹰之眼从2024年6月开始欠薪,此后除8月补发过6月的工资外,7月、8月、9月的工资都没有发放,社保也未正常缴纳。
出现欠薪约3个月后,鹰之眼启动了一次裁员。10月10日,约50多名被裁员工签署了《劳动合同解除协议》,协议写明,将在2024年10月底结清所欠的工资和五险一金。曾在鹰之眼智慧软件部工作的向维在此轮被裁名单中,他至今未收到公司承诺支付的工资和赔偿。这批裁员后,鹰之眼在10月25日为在职员工发放了当月工资。
12月9日的解散通知很突然。王磐说,通知发布前,业务高管、人力资源部都未提前与员工做过沟通。
在12月9日的解散通知中,鹰之眼提出,所有员工的薪酬核算到2024年12月9日,社保公积金缴纳至11月,若公司经营能好转,“定当重聘”,并给出了赔偿周期长达一年多的补偿方案。
解散通知发布后,鹰之眼随即在企业微信群设置了全员禁言。一位员工自发组建了新的群聊,在群内询问高管解散事宜,他很快被移出群聊,并在登录企业微信时被提示“你不是该企业的员工”。
近几天,不少已发起仲裁的被裁员工接到公司人事的电话,劝说大家撤诉。“我们决定刚到底,因为对公司没有一点信任了。”向维说。
多位受访者称,从第一次欠薪起至今,董事长向军从未出面,每次欠薪和社保断缴都未提前通知,事后未给员工有效承诺,尤其是10月承诺过的裁员赔偿发放没做到,多数员工至今不愿签署《劳动合同解除协议》。近一周,有约100名员工提起了仲裁。
鹰之眼现有鹰眼8号智能舱体机、鹰眼4号智能机器人、鹰眼熏蒸机、鹰眼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鹰眼智能医用红外热像系统等5个产品,用户可用这些设备接受红外线扫描,形成热成像图,再经算法推算出人的健康状况。
王磐解释,鹰之眼的产品号称是将AI与中医结合,用现代科技替代传统中医号脉,即直接用红外热像设备拍摄成像,智能分析出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得出的阴虚阳虚一类的判断。
对于AI医疗公司来说,要训练AI模型、增加辅助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疗数据的积累至关重要。李芸记得,产品研究开发前期,公司曾要求大家每天去实验室采集红外数据以扩充数据量,还曾到东北某大学花钱找学生采集数据。
在官网中,鹰之眼称,其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全国800余家医疗机构、百余家大规模的公司以及湖南、新疆等多个县域,已沉淀积累了1100余万的中医红外数据,2200余万医疗健康问诊对线余万中西医文献、医案、知识库数据及200亿+医学数据。
向维说,他不知道公司对外宣传的“800余家医疗机构、百余家大规模的公司”的具体名单。据他了解,公司的红外舱体机、柜机应用在其旗下的像数智慧中医门店中。
在鹰之眼成立之初就入职的员工李芸告诉经济观察网,鹰眼8号智能舱体机对外报价约300万元,其余设备定价在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由于大型中医院的市场饱和,公司将市场定位在基层,因为基层中医医师少,其设备能辅助这些区域的医师诊疗。
李芸介绍,鹰之眼具体的推广策略是,与县、乡、村三级的中医院或中医诊所合作,将红外设备和素问问诊系统免费赠送给这些医疗机构。患者来看病时,医生为其开单做红外热像检查,向他们收取红外检测费用,收益由医院和公司分成。不过,由于无法医保报销,很少有患者愿意自费做检查。
李芸说,湖南和北京是鹰之眼较核心的业务区域,公司有两大诊疗系统,其中一个系统后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一般一天获取的新红外成像数据就几十例,多数来自湖南的门店,有的门店一天都没有一例患者数据。
不少员工对鹰之眼产品的技术上的含金量不确定。鹰之眼一位前软件开发工程师举例说,他曾在2024年6月—7月到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的3家社区医院安装了3台红外检测设备,支持红外头面检测。这种设备在为患者出具的检测报告中,会给出包括额区、眉区、眼区等13个面部区域的“偏离指数”,精确到两位小数,还会列出心、肝、脾、肾、肺等多个机能指数,另外给出调理、禁忌、饮食和运动等多项建议。
安装好后,有一位患者先后拍了两次红外成像,得出了两份分毫无差的报告。正常的情况下,即使是同一个体,在细分类目上的二次检验测试的数据也会有微妙差别。这个情况当时还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
多位受访者说,鹰之眼部门众多,不同部门间做的东西常相互重叠,相同的项目由几拨人同时做,搞内部“赛马”,大家都想把对方部门“吃掉”,很多事难以推进。
出现欠薪问题之前,鹰之眼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扩张。2023年5月向维加入鹰之眼时,公司有300多人,到了2024年上半年,人数翻倍至600多人。
在过去一年多,鹰之眼的每个重大决策都会发,曾经有一天就发了三四个,其中许多和人事任免相关。
员工们平时几乎见不到董事长向军,对他的了解很少,只知道他是湖南富商,在外界保持着神秘的富豪形象,相关报道和照片很少。鹰之眼部分高管长期跟随向军,其中一些人没有医疗从业背景。
李芸参加过两次向军在场的会议,他感到高管们都不敢说话。即使向军说,“你们都说,别让我一个人说”,也没什么人接话。一次,向军强调,要拓宽思维,把公司产品开发得更多元化,比如是否能开发一款机器人,扫一下就能做个检测?没有人回应,会后高管们立刻宣布“老板说了,要做机器人”。大约两年后,鹰眼4号智能机器人面世。还有一次,向军提议说,假如他自己是患者,他会希望有个大屏幕能实时看到推拿或按摩的步骤。高管们没有发表意见,只在会后安排下属,“老板说了,要大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