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历史将会记录对人类为害最烈的暴雨、寒潮、热浪和大风,也会记录2025年这个不那么起眼的、提前到来的冬天。
在中国人民欢度第76个国庆节后,来自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强势向南横扫。根据中国天气网推出的“秋冬地图”,截至10月22日,秦岭淮河线以北,大部分地区已处在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石家庄在10月18日入冬,是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冬天。
10月20日,北京今年立秋后最冷气温首次低于0℃。这个城市至少有700万辆电瓶车。20日前后,在南二环外的路边,一家杂货店早早迎来电动车“挡风被”生意最好的时刻。屋檐下、店旁的铁皮围挡上,都用衣架挂满了挡风被。骑电动车巡逻的警察、送外卖的骑手、上班的年轻人,紧急前来加装。在此一周前,最冷气温约10℃,一位北京市民就在天坛公园看到两只松鼠很忙,一只松鼠倒趴在树上,四肢并用,嘴里衔满了枯树皮,这是筑巢用的。它行动急促,“仿佛在和时间赛跑”,这位市民说。当冬天真正到来,松鼠做好了温暖的窝,就很少离开洞穴了。
10℃,是很多哺乳动物被触发冬眠的临界线。在人类社会,“冬”的气象学标准也围绕它建立——当“5天连续滑动平均气温(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之和再除以5得出的数值)”均低于10℃,就是冬天来了。
北京丰台一家壁挂炉店店主说,国庆假期后第三天,维修壁挂炉的活儿渐渐多起来,这份忙碌比去年提前了半个多月。智能燃气表精准记录着剧烈降温的日子。
一个突如其来的冬天,却不是孤立存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此前担心的是,冷空气迟迟不来——这与全球变暖的背景相关,春季以来,今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更暖。暖气流太强了,以至于直到10月上旬,暖湿气流还在中部顽强抵抗冷空气,难以消退。两股气流的强势对抗,在一些原本拥有干燥秋天的地区,如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制造连绵的降雨。而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部又多见秋日高温。10月5日,南方多个城市气温超过38℃,在一些地方,“贪凉”的桂花9月还没有飘香。
10月18日前后,这股来自北极的强冷空气终于冲破了南方暖气流的封锁线,几乎把国内全境的高温天一扫而空。在许小峰看来,冷空气进入,这是大气环境必然会实现的能量“平衡”。“不然更不正常了。”就在北京提前入冬的时候,南京终于迟缓地入秋了。
在北京,还有人困惑自家电动汽车忽然掉电很快,被人提醒才意识到,是因为天气冷,“怎么会想到才10月就冷得掉电”。在北京松榆西里社区,仍旧枝繁叶茂的大柳树枝被砍掉——它们挡住了阳光,屋里更冷了。喻寒菊去超市购买自己最喜欢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发现价格涨了一倍,比往年秋冬涨得早。以前她买三四个,这次只买两个就离开了。
北京新发地批发商业市场,10月18日-24日,大白菜、圆白菜、芹菜、韭菜、茴香、菠菜、小油菜、油麦菜都涨价了。北京新发地的“每周市场动态”中写道,“本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提前进入气象学意义的冬季,北京也已经入冬了,比往年提前了十几天。河北、山东许多秋季蔬菜还处于生长期内,由于低温寡照,冷棚蔬菜几乎停止了生长,蔬菜的产量一下子就下降。”“云南为北方地区生产的蔬菜还处于生长期内。”但该文也指出,近期一些蔬菜的价格基本上已经“涨到头”了,价格将有所回落。
喻寒菊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人来说不是冷一点或热一点的问题,是“衣食住行”。她知道对那些靠着农作物吃饭的人,突然到来的冬天可能更残酷。在甘肃渭源,郭琳琳要在“冬天”继续被连阴雨阻挠的秋收。渭源县部分城区已经在10月21日启动集中供暖,提前了10天。
在她生活的农村,10月16日晚开始下雪,17日早晨,郭琳琳看到地里的积雪有三寸厚,心情沉重——最冷气温还在0℃以上,雪化得快,一天过去又变成水,让田里更加泥泞。10月25日左右,按照寻常天气,秋收应该基本结束。郭琳琳在兰州农村的家里种了五六亩百合,一两亩玉米,现在玉米收回了一半,百合几乎都还在地里。
42岁的胡波说,他常进行野生刺猬救助与科普,今年中秋节过后,他接到的求助电话或在线咨询不少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山西、东北等北方地区,比往年同期增加40%左右。
最近两周的求助,已与更早的时候大不相同,不少刺猬被发现时已冻伤、失温、休克,或被冻死。如今,北京室外的最低温度已低于刺猬的“安全线”,但一些刺猬可能尚在储备过冬脂肪,或还没找到比较合适的洞穴。
刺猬在城市里过冬一直是难事。胡波说:“只是人没有真正地特地去观察这件事。”他估计,北京每平方公里有1只刺猬。北方的刺猬通常在中秋节前开始打洞准备过冬,洞深要超过1米。
“一个星期以上,才能打一个安身立命的洞穴。”胡波说,在城市里,有很多刺猬打着洞,发现下面是混凝土、砂石,刨不进去,不得不更换地方重新打洞,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很可能因遭遇气温骤降而冻死。胡波说,刺猬还爱在树根处打洞,因为落叶会堆在洞口保温。但今年10月中旬降温时,北京许多树叶还是绿色的,尚未枯萎凋零。
冬天迟早要来的,北京一名资深植物保护工作者纪明洁希望树木及时“意识”到这一点。
她的工作日常是养护树木。10月18日前后快速降温,她换下短袖穿上了羽绒服,对于树木她并不担心,反而觉得这是好事。今年北京秋天的前期偏湿润,容易让树木“误解”冬天还远,继续长。这次降温没有直接降至0℃以下,不构成冻害,还能让树木感知到季节即将更替,进而,将树枝树叶上的养分回流到根部,准备休眠:“该落叶落叶,该干吗干吗。”她记得,2009年一次断崖式降温直接降至0℃以下,低温持续了一个月,一些树的叶子一整个冬天都没机会落下,干在树上;一些枝条的养分没有来得及回流到根部。而枝条因为水分含量高,更容易结冰、被冻伤,甚至滋生冰核细菌。
植物以这样的方式适应“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冬季,北方植物进入休眠状态,上冻的土壤能在根部保留充足的水分。近两年是暖冬,纪明洁认为,暖冬有时也不好,土壤冻不实,水分蒸发,有时还需要人工补水。
秋季,过多的水会让植物“误判”生长时机,长“徒长枝”,木质化程度低,不抗风,冬天的风雪来临时,徒长枝总是先被折断。但好处是,她发现今年初秋,树木的颜色显得更翠绿,也可能营养更充足,或许“持叶期”会更久,能随着降温在树上慢慢变色,或许秋景会更漂亮。
有时候,植物也会像人一样“错认”季节。喻寒菊一年要去几十次国家植物园,对北京各公园的植物如数家珍。国庆假期,她看到了紫薇和木槿还在开花,很意外,因为这是该在夏天盛开的花。
10月20日前后,喻寒菊又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看到一朵艳丽的北美海棠花,它的花期是春天。她有点感慨,“它开错了季节”。这是正常又不寻常的事。植物有“春化作用”——经历一段持续低温再升温时,激素受到刺激,会“以为”冬去春来,于是开花。喻寒菊知道,错开在秋天的花不可能结果了,因为真正的冬天马上就来了。但她经常觉得植物比人更有韧性,因为大自然一直都很容易“变心”。
这个秋冬之交,一个曾登上社会化媒体热搜第一名的话题是,“东北网友拍下不少燕子滞留没南飞”。视频里,黑龙江五常地区有居民拍到,几十只燕子在附近停歇,好像在取暖。这与当地的突然降温有关。但东北林业大学的鸟类专家许青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一步解读,鸟类很难直接被冻死,意外死亡,多与缺乏食物相关。燕子只吃飞虫,飞虫可能在降温中减少。他还指出,“几乎每年都有这种现象”,也不能被称为“大批”,燕子是分布极广泛、数量极多的生物,仅在一个东北村庄,很可能就生活着上千只燕子。事实是,东北地区的燕子并没有大批滞留。他长期在东北做鸟类监测,9月中旬,他已经观测到,哈尔滨当地繁殖的燕子数量剧烈下降——因为大部分都完成了南迁。
他说,视频中的燕子数量,在整个燕子种群的数量占比极小,并不构成对该地燕子种群的威胁,而且迁徙一直是个充满自然淘汰的过程,“肯定有早有晚,这跟人跑步(的道理)是一样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另一位专注燕子研究的学者刘宇也和记者说,几十只,甚至一百多只燕子,在整个燕群数量基础上属于极小部分。燕子在漫长的迁徙途中会遇上各种极端天气。根据他们两次在中国的燕子调查数据,不足一半的成年燕子能在第二年春天成功飞回巢里。冬天,在中国繁殖的燕子,有的会飞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燕子的迁徙一直都是用生命做赌注。
燕子“滞留”事件引发了与其科学意义不匹配的舆论热度。科学界要对燕子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关系作出审慎的判断。多位鸟类专家受邀答疑,有人说,判断“这是偶然事件”,但马上就要回答另一个背景性的问题,全球变暖的趋势是否会对燕子生存产生影响?答案又是肯定的。
他正在进行关于全球变暖对家燕繁殖影响的研究,实验做了两年,但还只有初步的进展。他介绍,国内的系统鸟类调查开始较晚,缺少历史数据。2017年,我国开始一项“全国燕和雨燕调查与保护”项目,目前,全国各地有许多公众去参加了,记录并汇报本地的燕子栖息、繁殖情况。另一位研究者此前曾对媒体说,今年几地燕子的“滞留”遭遇尚不能代表当前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已经对燕子种群产生了广泛影响,“要靠一些具体的跟踪研究才能获得科学结论”。
或许,当人们好奇身边的生物在经历什么的时候,最想知道的其实是,人类自己究竟在经历什么。对这个短暂的秋天,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还不够多。
在2025年的秋冬之交,纪明洁看到,北京的一些植物爱好者在一个微信群里分享物侯观察笔记。比如10月19日,在国家植物园北门,有人看到连翘开了。这也是本该春天开的花。还有人观察到绣球、海棠、樱花开花。纪明洁也不知道这一些状况意味着什么,“需要更多数据、更长期的观察研究”。
在相似的时间,一位武汉的鸟类救助者在最低温度接近10℃的深秋,还在湖面看到了成群的金腰燕。她救助燕子有10年了,这是第一次在这个季节在武汉见到金腰燕。她也很疑惑:它们不是本该最迟在9月底就南迁吗?
喻寒菊出生在秋天,“这就是属于我的季节”。今年她感觉到,夏天延长了,冬天提前了,秋天特别短。
她的感觉被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大数据印证。以北京为例,20世纪50年代秋季平均长达53天,2012-2024年的平均值是42天。今年,南京于10月18日入秋,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入秋的一年。杭州于10月19日宣布入秋,较常年同期晚16天,打破最晚入秋纪录的同时,也刷新了夏季最长纪录。
2025年10月的社会化媒体上,有人担心“失去了秋天”,有人找到了几棵树上的秋天。白蜡已经变色了,柿子红了。
“树在慢慢适应,人也要慢慢适应。”纪明洁说,树没有人想得那么脆弱,树在户外不断接受环境的刺激,有时是一种锻炼,而人总在“温室”里。在工作中她经常感觉到树的智慧。比如,如果树倾斜了,树也会“想办法”在另外一边增加配重,慢慢地达到平衡。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给树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北京的春夏变得更湿润,一些干旱环境高发的虫害减少了,但另一类虫子的防治又变难了。
在一个提前到来的冬天,最冷的是夜晚,夜晚也有不在建筑里的人。在北京东三环,10月下旬的一天夜晚,一个施工者在工地上忙碌,他笑着对记者说:“(冬天)能有啥影响,多受点儿罪呗。”
晚上9点到凌晨5点,是他在这座城市的上班时间,最小限度地影响这座城市大多数人的生活。当黑夜降临,温度渐低,行人渐少,他们出现在要重修的路上、要维修的地下管道旁。他们裹着大衣,或穿着棉服。当人们在清晨醒来,挤上早高峰的公交地铁时,他们已从马路上消失了。